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时空>家园共育>详细内容

当家园共育老话题遇上新挑战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22 12:27:54 浏览次数: 【字体:

提起家园共育,好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每天都在做,幼儿园的相关培训也没有间断过,但通过下班与老师们交谈,以及教育随笔中提及的教育事件来看,老师们关于家园共育的困惑依然普遍存在,这不禁引起了幼儿园管理者的关注,是培训不能学以致用?还是家园工作有了新情况?   

教研背景  

70、80后家长与90后教师相遇  

从家长的年龄看,目前在园孩子的家长都是70后和80后,他们普遍比较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不再只依赖于幼儿园的教育。他们接收有关教育的信息非常迅速和丰富,这一方面使得家长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加多元,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们容易盲从或迷茫,遇到教育问题容易走极端,不切合孩子的实际。同时他们的工作又非常忙,常常不能亲自来园,只能通过手机与老师联系,沟通时间又有限,难免造成与老师、幼儿园之间的误会。所以老师们普遍认为家长们想法多、要求多,不好沟通的家长越来越多。  

从我园教师的年龄看,30岁以下的教师占我园专任教师总数的75%,也就是说,90后教师在我园已是主力。他们虽然对家长很热情,也十分重视家园共育,但社会经验少,有时讲话和做事不够严谨,容易引起家长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在遇到沟通问题时,年轻老师容易退缩和不知所措。  

70、80后家长与90后教师碰在一起,就给当前的家园共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家园共育工作仅靠培训是难以让知识和意识转化为实践的,以家园共育为主题的教研势在必行。  

两次调研  

摸清年轻教师的真实想法  

教研应当基于教师的实际需求,那么老师们关于家园工作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通过请老师们用小纸条的方式写下自己的困惑以及用“问卷星”平台向老师们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了两次调研。调研发现,首先,老师们对家园共育的理解很到位,近90%的老师都认为“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伙伴关系,需要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努力”。其次,目前家长对教育的态度更加多元,有个性需求的家长越来越多,需要老师们更多的沟通技巧。例如,有老师提到家长要求其无缘故地对孩子进行特殊照顾;有的家长口头支持老师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有的家长谈教育头头是道,却认不清自己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等等。再次,新入职教师与成长期教师的困惑有所不同。成长期教师的困惑更多集中在“如何请家长支持和主动参与班级工作”以及“如何指导家长科学育儿”这样具体的沟通内容上,而新入职教师的困惑点不集中在某一方面。另外,老师们提出困惑的同时,还表达着不满、无奈、抱怨的情绪,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家长是“故意”“成心”这样那样。  

经过调研分析,此次教研的目标、形式和内容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首先,此次教研需分层进行,要为O~4年和4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设计不同重点的教研内容。其次,要以提高教师在家园工作中的自我反思意识为基础,以家园沟通为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研。同时,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是教研的重点。就这样,最终确定了五次有不同侧重点和组织形式的教研。  

教研过程  探索适合年轻教师的研讨形式  

◆自选必选相结合的自主参与形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困惑问题并不是非常聚焦,那么每次针对一个主题的教研并不适合所有老师。于是,我们设计了3次自选活动,给老师们选择的机会,让老师们参加自己更感兴趣的主题,调动他们参与讨论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还有两次必选活动,主要针对不同群体。  

第一次必选活动是所有老师都必须参加的,主题是对家长的解读与反思。目的是让老师们意识到:第一,面对“个性化”的家长,我们应该先像解读孩子一样解读家长,而不是先评价。第二,面对不同情况的家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消极评价。第三,改变能改变的,影响能影响的,接纳难以改变的。以往我们的研究对幼儿解读多,对家长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目前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不理解,面对比较个性化的家长,教师容易带着情绪消极应对。然而家长都是初次为人父,为人母,需要教育专业人士的引领,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指导。解读和反思就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个家庭的风格,每个家长的性格、教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更能从教育的角度做出专业的诊断,从而更加积极地付出努力去影响每个家庭,接纳家长暂时难以转变的观念和特别的个性。第一次必选教研为后面所有教研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必选活动面对的是职初期教师,他们都是工作4年以内的老师,消除他们当前对家园沟通的顾虑和畏惧是重点,通过教研使他们掌握适当的沟通原则,从而更有勇气和智慧面对家园工作。  

◆营造知行合一、接纳包容的教研氛围  

教研引领教师专业知识的成长,更要促进教师价值观的生长。教师价值观不是靠听和说就能影响的,老师们会敏感地察觉到教研的内容是否对实践有实际帮助。作为教研主持人自己首先应该秉承和践行所宣传的价值观,包括教育观、儿童观等,并贯穿于教研的始终,带头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我们让老师平等地、不存偏见地对待家长,那么作为教研主持人也应该平等地、不存偏见地看待家长和教师。在教研中,我们曾让老师们回顾所经历的两类家长。如果这时候按照“好家长”和“坏家长”来跟老师们定义类别,那无疑强调了个性家长在教师心目中的“坏”形象,教研本身在无形中就给家长贴了标签,违背了教研所秉承的价值观。在实际教研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笑脸和苦脸,用老师们遇到不同家长时的心情来代表要讨论的两类家长,既明确了家长不分好坏的理念,又准确地表达出两类家长的不同。  

另外,在教研过程中教研主持人应该平等地接纳和包容每一位老师的想法,这同样也是教师应该对家长坚持的态度。教研主持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们的想法,不用非对即错来否定老师的想法,特别是当有不成熟、片面的想法提出时,应该给老师思考和成长的空间,通过进一步的教研帮助老师转变观念。例如,当老师们吐槽令人苦恼的家长时,有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家长就是故意给老师找麻烦。主持人当时并没有直言这种想法中的偏颇,而是在教研最后让这位老师再次谈了看法。能够看到,通过教研,这位教师已经有了转变,他能够意识到家长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找麻烦只是家长教育经验不够成熟、焦虑的体现。

◆多种研讨形式激发年轻教师深度参与  

教研的效果与教师参与教研的程度密切相关。怎样激发教师的深度参与,引发思考,是每一次教研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本次家园共育系列教研就尝试结合年轻教师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发教师深度参与每一次活动。通过老师们的反馈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给不同的老师带来了成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