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基于《评估指南》,更新师幼互动模式,加快推动园本课程质量发展!
01/
儿童在哪里,师幼互动就在哪里
师幼互动源于生活,立足于游戏
>>> “小园子”项目课程特质凸显师幼互动的重要性
由于我们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小园子”项目课程)具有强生成性的特点,这就愈发的凸显了师幼互动的重要性。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来实现三个改变:改变教学的方式,改变幼儿的学习,改变师幼关系,以期给予儿童在三年的生活游戏学习中能有更多的亲身经历和探究的机会。
但是我发现,当我们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去建构课程时,这其实对于老师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不同于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老师们对于师幼互动是有迹可循、有章可依的;而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的课程更加考验老师的教育机制,更加有赖于我们的师幼互动。
所以在这几年的课程探索中,我们愈发的意识到师幼互动对于我们这样的低结构、生成性强的课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我们课程活动的样态。
>>> 探索如何以师幼互动推动课程的发展
正是基于此,我们课程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时刻在提醒自己,明确师幼互动的支持方向、行动指向和时空场域,去支持园子里的每一位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摸索并形成了具有西园特色的项目活动的三部曲:体验与感受、探究与发现、表达与表现。老师通过这个三部曲,明晰了如何基于园本课程项目通过有方向的师幼互动去支持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启发儿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去体验整个世界。
儿童在哪里,师幼互动就在哪里,儿童决定了师幼互动发生的一切场域,而这也就决定了师幼互动必然是来源于生活,立足于游戏。当孩子们置身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对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兴趣并且产生联结时,他们的学习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而此时我们通过有质量的师幼互动去捕捉和观察识别学习契机,并进一步把其转化为对儿童有一定挑战的,有探究空间的学习活动,并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沉浸其中,这过程就有可能有深入学习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当教师通过高质量的师幼互动,适时为儿童搭建各种学习支架,就能助推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从浅表转化为持续的体验探究。
但有时老师们虽明白了师幼互动发生的场域,也有了通过师幼互动助推儿童学习的方向,但可能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老师们觉得孩子的兴趣始终是在变化的,而且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探究点,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识别、回应和支持。
>>> 借助《评估指南》,以师幼互动提升课程质量
那什么样的互动才是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呢?今年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就把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用了七条具体明晰的指标来呈现,如下图所示。
这个七个指标直观的勾勒出了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基本样态,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 教育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要关注过程质量。过程质量的核心是教育过程,而师幼互动则是核心中的核心。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教育过程质量的保证,也是教育落地的一个关键。
✦ 师幼互动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行为态度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位老师提出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因为教育是关系如何站稳儿童立场去构建师幼关系,这对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来说,都是一场修炼。
为使《评估指南》师幼互动的七条指标更好的助力我们的园本化探索,于是我们围绕这七条指标对全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师幼互动的这七条指标,你对哪一项最有把握,哪一项最为让你困扰?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四个教龄层的老师对“随机教育”和“回应支持”这两个指标都存在困惑,所以今天我将结合我们的园本课程和大家分享我们是如何通过“随机教育”和“回应支持”让儿童的学习自然且深入的发生。
02/
如何通过师幼互动捕捉学习契机
并将其转化为幼儿可体验的活动
在以往,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和孩子一问一答,一来一回,在整个过程中开展按照既定教学目标设定好的,模式化的师幼互动。但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幼儿的互动又是零散的,甚至是随意的。因此,这样状态下的师幼互动则被分为教学中模式化的师幼互动和教学活动之外,随机的师幼互动。
现如今,当我们把儿童一日生活中的所有时刻都作为课程的来源,鼓励老师们去发现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抓住偶发的教育契机,并且一步步按照儿童的兴趣走向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活动,这个时候的师幼互动就会更加的真实鲜活立体,且充沛着情感的,因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想儿童所想,感儿童所感,发现儿童,继而支持儿童的学习。
首先,我们通过内容来源单、问题单和活动链给予老师们一个有力的抓手,支持老师们通过观察理解、识别支持等动态追寻的方式来助推课程中的儿童学习。
其次,课程核心小组的老师,教研组长,以及班级老师会在每周一、四孩子们下午放学后的时间进行学习的圈谈。大家围绕每天的师幼互动的情况进行分享,抛出自己的困惑,共同研讨如何识别儿童的需要,并基于此来调整当前的师幼互动方式。
接下来我将通过实例来分享我们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抓手支持教师开展师幼互动,并通过学习圈谈帮助教师觉察并反思自己的互动行为,适时调整引发儿童的学习,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深入的发生,实现课程的落地。
这学期暑假前孩子们得知升中班后活动室会从一楼搬到二楼,都非常的兴奋,这时老师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教育契机,便顺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搬家计划,想看看能否发现一些孩子们感兴趣且有意义的问题。
到了搬家的那一天,孩子们都积极的跑上跑下、跑东跑西,男孩子一起抬比较重的物品往楼上走,女孩子就拎一些水彩笔、蜡笔等小件物品,就连班里最小孩子也都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拿着一些小东西往上搬。
若是以往,我们的活动可能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这次老师就把这个活动用表格记录下来,并在学习圈的圈谈活动中结合自己的记录把当天的事情进行了分享,表达自己想以“搬家”为主题开展新学期的项目活动,让活动深入下去的想法。
这位老师捕捉到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激发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体会到了参与劳动的乐趣,于是她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支持。但也有部分老师提出了问题:新学期活动室已经搬好了,活动怎么深入呢?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当班老师回应道:其实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就能生发出许多活动。比如在这过程中有孩子问道:“我到了二楼,我的抽屉还是在这儿吗?我的小床在哪儿呢?”在这样多个来回的互动中,老师逐渐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开展深入的探究。比如老师就可以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找一找哪个是属于自己的抽屉,给自己的水杯架做一个专属的标记等,而不是只是被成人告知。
通过研讨,老师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在师幼互动中,不仅听孩子们说什么,还要支持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属于自己新经验。比如上述活动中,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发现新家的变化,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装扮新家等等。这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具体事件真实而有趣,让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构建起对新家的认知,进而产生归属感,接下来我们再借助问题单将其转化为孩子们可探究、可亲历的活动。
这样的师幼互动才是贴近儿童的,理解儿童的,自然且真实。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