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时空>园本教研>详细内容

如何践行陈鹤琴“活教育”理念?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1 22:13:31 浏览次数: 【字体: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去探索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主要方式,能够带给儿童许多积极的情绪体验;课程是帮助儿童建立知识框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游戏与课程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众多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的方向,更加强调将儿童放在中心位置,满足儿童对于学习和游戏的需求。但游戏与课程的结合该从何处着手?具体有哪些方式方法?又该如何在幼儿园进行实践呢?

12月26日晚,读懂儿童直播间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宇以《游戏课程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为主题,与大家分享游戏课程化的是如何产生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应当如何开展?

01/游戏与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

游戏与课程肩负着让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任务,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前,游戏与课程都有着各自相关的理论,两者并不相同。但若幼儿园把游戏与课程完全当做两个独立的核心存在时,游戏不能深化和有趣,课程也不易被儿童所接受。所以想要让幼儿玩得好、学得好,则需要将游戏与课程相融合,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即游戏课程化。

游戏课程化是践行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陈鹤琴先生曾提及儿童是独特的、发展的、值得尊敬的个体,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游戏,所以更加强调教学的游戏化,强调让儿童在自主的活动中去学习。但在贯彻这个原则的过程中,我们对于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儿童观没有充分的理解,从而走了许多“弯路”。所以,我们倡导“回归陈鹤琴”,而游戏课程化则是一个具体的措施。

02/重新认识游戏理论

为了更好地实行游戏课程化,我们需要对游戏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重构。

// 对游戏理论的重构 //

传统的游戏理论基本是对自然状态下动物行为的描述,未能反映出儿童游戏的特点,与幼儿园游戏不相同。很多学科都对于游戏有所研究,而每个学科的定义都大有不同,对于幼儿园,需要更加适合的游戏界定。

那么,应该如何对游戏理论进行重构呢?首先要对游戏有一个基本认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等于学习、游戏是儿童的权利,这是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三个方面支撑着游戏理论。

由此推出理论假设:游戏既是幼教的手段,也是幼教的目的,两者必须统一、幼儿园教育要实现游戏与课程统一、幼儿园教育中的“双统一”,是游戏课程化的理论核心。例如,教师在日常活动中,通过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理解等是将游戏作为幼教手段的表现。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游戏就像需要吃饭、饮水等日常的基本活动,所以也需要将游戏作为幼教的目的,儿童才能将其作为权利来实现、作为教育来体现、作为天性来表现。当我们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之后,游戏与课程就能相统一了。

// 自主游戏与工具性游戏的性质 //

那么针对上述的假设,如何去进行论证呢?首先我们要对幼儿园游戏做一个分类,通常可以分为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大类。

✦ 自主游戏:幼儿自己发动、自导自演、自始自终的游戏活动。

✦ 工具性游戏:是蕴含教育意图的游戏。具体地说,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含有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教育方法的游戏,都属于工具性游戏。

在幼儿园里面,如果一个游戏是幼儿发起,幼儿主导的则称为自主游戏;是幼儿发起,成人主导,则称为指导游戏;是成人发起,幼儿主导,则称为合作游戏;是成人发起、成人主导,则称为幼儿参与的教学游戏。其中指导游戏、合作游戏、幼儿参与的教学游戏都属于工具性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都是游戏,共同构成幼儿园的主导活动,两类游戏可以共存和互相转换。例如,当儿童在自主玩游戏时,教师因为某种原因介入,为幼儿提供了帮助,那么该游戏就变成了工具性游戏;当在进行工具性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那么它就转换为了自主游戏。正是因为两个游戏能够相互转换,才能保证游戏课程化实现,保证游戏链形成,为师幼互动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那么,为什么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可以相互转换呢?是由于两类游戏有共同因素,同时这也是幼儿园游戏的特点,其中包括:

✦ 正向情绪:正向情绪是推动游戏进行的一种情绪,游戏会带来许多积极愉悦的情绪。

✦ 身体动作:身体在游戏中的活动,不仅是游戏本身的需要,也是儿童认知世界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体现。儿童在对外学习时候,首先需要组织自己的身体动作,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

✦ 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例如一个孩子坐在板凳上假装在开汽车,此时他的心理有一个表征,他将板凳表征成了汽车,将自己表征成了驾驶员。

✦ 虚拟强化:儿童在重复游戏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游戏时间会持续的越来越长,其能力也越来越强,这就是游戏的强化作用。

✦ 多源动机:游戏不仅只有内在动机,还是包括外在动机,例如环境布置、人际互动等。

✦ 有效调节:游戏能够调节情绪、调节认知、调节心理状态。

✦ 适应行为:游戏适应着儿童的年龄特征、适应着文化、适应着科技发展等。

✦ 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权利、也是儿童的活动方式。

游戏的形式与内容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其本质和精神是不变的,所谓教育精神就是游戏精神,所以我们在幼儿教育中特别强调游戏的手段与目的统一、游戏与课程的统一,那么究竟什么是游戏课程化呢?

03/实现“双统一”的幼教课程新模式

// 什么是游戏课程化 //

✦ 游戏课程化的含义游戏课程化,是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可见,游戏课程化是一个通过游戏的力量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游戏链,其出发点是幼儿的游戏,包括幼儿的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

✦ 游戏课程化的理论路径我们在游戏和课程这两个核心中分别划分出幼儿游戏和其他游戏的区别,划分出幼儿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

在幼儿游戏中,我们区分自主游戏和工具游戏。在幼儿课程中,我们全部是以过程为目标的课程和以学科为目标的课程。显然,我们不主张幼儿园以学科为目标,因为以学科为目标,必然要走上小学化道路。我们必须坚持又有游戏又有课程的过程性目标。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和过程性目标相整合,这就是游戏课程化的理论形成的路径,我们把这个路径叫做p to p。

那么所谓其中的生长点呢,是指符合或者围绕着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引出来的活动。这些活动包含着五大领域的教育要素,便于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见,游戏链的延伸,不是一个传统课程学科知识概念递进的这种线性递进,而是追随着儿童游戏的发展。通俗地讲,游戏课程化就是让游戏一直好玩下去,一直能够围绕着五大领域的内容拓展延伸。

我们把游戏课程化用一个概括性的符号来表达:p to p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

暑假以后,小朋友们发现班主任王老师体型变了,肚子变大了,王老师怀孕了。看到老师变化以后,孩子们感到现在的老师和以前老师不一样了,他们把老师现在的样子和老师以前的样子画出来,做成了展板放在走廊里。为了更好地了解孕妇,他们希望通过采访王老师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于是通过一位记者家长,告诉小朋友怎么去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需要哪些道具。到了王老师快生产的时候,孩子们考虑到给小朋友做礼物,等到王老师回来的时候,送给她。这个活动来自幼儿园的生活,来自小朋友和老师的互动,这个案例也让小朋友们懂得什么叫生命教育,什么叫爱的教育。从以上案例就可以领会到了什么叫游戏课程化,“to”是怎么出现的。老师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参与和小朋友们一起互动,帮助小朋友们把活动进行得更好,更加有效。

// 游戏课程化的内涵和意义 //

✦ 游戏课程化,本质上是构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

游戏课程化遵循的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和课程目标的过程模式的原则,因为创生取向和过程模式不把课程看作是传递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是把课程当作幼儿成长的过程。

模式是介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间形态,是理论的简化也是实践的概括化。模式可以生成各种不同的亚模式和具体变式,而程式化是固定不变、不可更改的套路。

✦ 游戏课程化是根治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显性和隐性两类表现方式。只能通过贯彻落实游戏课程化这种新型课程模式,把目标模式的学科教育转变成以过程模式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来根治。

✦ 游戏课程化也是打破幼儿教育现行的僵化模式的好方法

僵化模式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上,也表现在对游戏“程式化”的迷信上。任何一个教育活动一旦程式化、经验绝对化、目标功利化,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的思想牢笼和经验主义的行动枷锁。

✦ 游戏课程化也是区别幼儿园游戏与游乐场游戏的本质标志

✦ 游戏课程化是最佳的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就是适合于自己幼儿园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课程,没有一个幼儿园可以按照别人的做法去做同样的课程,所以他是最好的园本课程。

04/如何践行游戏课程化

// 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游戏和课程整合的新理念 //

在教育中幼儿将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幼儿园教育不能再继续那种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核标准的小学化教育的课程老路。游戏课程化恰恰是适应时代变迁、培养幼儿独立自我的最佳课程模式。

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够实现游戏课程化。所以游戏课程化实际上是一个改变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活动。

当儿童游戏的时候,我们能够用一种同伴的角色参与进去,小朋友能够进入最近发展区的状态,老师可以退出来让小朋友自己活动。

// 向游戏的实践学习,向一切尊重游戏的幼儿园学习 //

这些幼儿园的经验证明,游戏课程化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必需实现的。任何开展游戏、探索游戏与课程关系和关注儿童发展的幼儿园,最终都会认识到游戏课程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现如今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模式很多,需要有学者、一线工作者的总结和归纳。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我呼吁一起尊重游戏、研究游戏、践行游戏的幼儿园和学者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团结,共同探索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路径。

//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会观察、分析、抉择、生发、综合利用资源和反思的能力 //

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幼儿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首先要注意观察,观察不仅仅是方法而是一种态度。教师观察儿童游戏,实际上是对儿童的一种尊重和关心,所以观察是一种态度,其次才是方法。

✦ 第二,观察是为了了解儿童的表征。表征是儿童游戏的最本质的特点。当我们理解了儿童的表征以后,我们就看懂了儿童在玩什么,否则是不可能真的理解儿童游戏。表征要通过儿童的行为、语言、表情、手里玩具的操作等来分析。

✦ 第三,观察要了解游戏的变化节点和游戏策略。

✦ 第四,观察要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位置。包括两个位置:一是物理位置、空间位置;二是社会位置。

✦ 第五,观察具有投射性,需要观察者自身的反思。观察一定反映着观察者本人的情绪倾向和内在动机,观察者需要自身尽量反省。

✦ 第六,观察是手段,关键在于分析。

✦ 第七,要加强学习理论。不同的理论,对现象的解释和所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只有懂得理论,才能够去解释看到的现象。

// 加强理论研究,做自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

游戏课程化,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是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表达,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游戏课程化的理论意义在于以下五点:

✦ 第一,从理论上阐明了幼儿园游戏的特性;

✦ 第二,保障了幼儿园游戏的全面性;

✦ 第三,确立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 第四,推动双核合一,游戏手段与目的统一;

✦ 第五,培养游戏精神和课程意识。

根据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游戏课程化,就是要大力开展活游戏。所谓活游戏,就是实现了手段与目的统一和游戏与课程统一的游戏。游戏满足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游戏课程化的理论建设中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加入到游戏课程化的践行队伍中来。游戏课程化队伍的自觉扩大,说明它是符合广大幼教一线工作者的意愿的。游戏课程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是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需要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加入进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