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时空>园本教研>详细内容

课程生发点从何处来?如何生成高质量课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04 14:23:27 浏览次数: 【字体:

班本课程怎么做?

 园本课程从何入手?

 主题课程要怎么设计?

项目课程如何推进?

近年来,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热度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幼儿园生成课程?课程又应从何处生成

推广生成性课程,目的是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激发幼儿学习热情,让幼儿在生成性课程中不断提升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进而充分挖掘幼儿的创新潜力,培养创新思维,以便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各地轰轰烈烈地践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如下问题:

✦在幼儿经验的收集与分析中看不懂儿童;

✦在活动的预设与选择中忽略了儿童;

✦在活动的组织与调整中跟不上儿童;

✦在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中脱离了儿童;

在生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到底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让课程真的有“儿童”,有“真儿童”呢?

01/观察解读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思维与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驱力。生成课程的内容选择应从理解幼儿的生活、兴趣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开始,教师借助对幼儿兴趣点及行为语言的观察和分析,支持他们不断拓展活动范围和内容,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进而生发课程。

例如,班级晨间新闻播报时,紫萱说:“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在网上看到工人叔叔只用了九天九夜就修建成了火神山医院,可厉害了。”爸爸说:“这就是中国速度与中国精神”。紫萱的新闻播报引发了班级小朋友的讨论……

曦曦:“真的吗?我想看!”依依:“我也想看!”“我也想看,我也想看……” 

当我发现了孩子的关注点和兴趣时,我找来视频《九天九夜修建火神山医院》让孩子们观看,看后,再次引发了孩子们讨论……

观察本身并不是目的,观察的目的是要获取一些信息。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游戏情节,了解儿童真实的能力和水平,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分析并切入生成课程,为后期选择怎样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方向做基

02/生成线索的能力

课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式的。所以在课程生发阶段,站在儿童的视角上,甄别出更有价值的故事线,追寻发展的线索,不断推动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儿童大胆探究,主动参与,支持儿童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对课程的理解与生成能力。

>>> 儿童视角线索

儿童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课程生发点应该立足儿童视角,尊重儿童感兴趣自发性的活动和个体差异性。

例如,某幼儿园室内区角游戏时,儿童正在扮演“王子与公主结婚”的游戏,儿童提出,什么是结婚啊?只能男生和女生结婚吗?要怎么结婚啊?......教师并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打扰幼儿,而是静静的等待。之后的几天,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讨论,分工,扮演......每一次都带给老师惊喜。

这正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尊重理解与接纳。

>>> 故事发展线索

课程更像一个连续不断,可以充实和丰富的故事。在基于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寻课程故事的发展线索,吸引儿童的主动参与。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课程的进程。

例如:某幼儿园因菜地浇水器不够引发孩子争抢,如何解决不够的问题呢?购买?从家带?自己做?最后小朋友选择了自己做:

第一轮解决:用什么做?怎么做?

第二轮解决:水流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怎么办?

第三轮解决:浇水器能自行浇灌嘛?

第四轮解决:什么样的支架最稳固?

教师抓住了提升幼儿发展的契机,将幼儿已有经验和新知识链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动提出问题,通过不断探究解决问题,形成了“观察发现-研究制作-实践表达”推动课程生发的逻辑。而教师能够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精准研判,而这样的判断才是有效促进课程目标达成,实现幼儿的深入学习与发展。

03/撰写课程的能力

生成的课程不是对课程实施的线性回顾,也不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材料的堆砌,而是所以教师在撰写课程内容时,要在各种活动事件中不断地筛选、理性的辨析,对课程进行脉络化梳理,通过重构课程形成理论文字优化。

>>> 确立课程主题

课程主题要有“深度”。教师在确立主题时,要对课程实施中发生的原始事件进行筛选与取舍,提取出最契合自己研究兴趣和方向的教育观点及思考。

>>> 辨析课程事件

>>> 课程结构设计

教师在选取课程素材后,根据课程发展线,把课程事件进行二次架构,理清脉络,凸显主题。详细介绍事件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对一些有意义的“原汁原味”的具体细节和情境也要描述。

比如发生的场景,幼儿的对话、互动、幼儿做的记录、完成的作品、基于问题的多次尝试的结果等,都可以用深描的手法进行撰写。

>>> 课程深度反思

课程反思描述包括以下两部分:

✦过程中反思:客观描写教师在幼儿活动推进中是如何调整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策略。

✦总结性反思:课程结束后,教师继续就课程中的教育行为进行深层思考和审视,寻求更理想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同时反思课程带给教师真正的价值。

04/课程回溯与反思的能力

教研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通过课程分享环节还原幼儿的学习现场,为后续研讨奠定基础;第二步:通过反思追溯环节回顾幼儿学习的场景、行为及活动细节,找到活动开展的缘由,同时剖析教师在课程推进中的教育行为(观点、想法、语言、行动等);

第三步:通过代入回溯环节让更多教师自我代入故事情境,思考自己可能采取的做法,在对比回溯中剖析自我对课程的理解与支持。

第四步:通过课程重构环节思考更利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共同设计后续的跟进活动,以支持儿童的发展,为新故事的生发做好准备。

建构课程化教学体系是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无论幼儿园还是教师都应顺应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更大限度地开发可用资源,追随幼儿的脚步组织

同时,依据幼儿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最终,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促进每位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