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是如何倾听与理解儿童的?
近日,我们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的一场讲座:《表现与倾听:走向“教育学理解”之路》。这场讲座让我们茅塞顿开,感觉寻找到了解决这个疑惑的方向!
该讲座是黄进教授从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解出发的。黄教授说道:“为什么陈鹤琴先生在处理儿童教育的问题上,能达到神乎其技的艺术境界呢?这是因为他天生就有这种本领吗?当然不是!我想,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度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千方百计为了使他们的身心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处处体贴他们,为他们着想,又绝不姑息他们、纵容他们、迁就他们。”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抓住幼儿各种各样的表现,然后在这些表现中去倾听和理解他们,继而能够对于他们的各种行为作出适宜的反应。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怎么去“倾听与理解”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陈鹤琴先生自己记录的关于“偷吃樱桃和说谎”的故事。
有一天,王母刚要出去的时候,把一筐子很好吃的樱桃放在桌上,用手摇着,对她的9岁的小孩子说:“你不许偷吃,你吃了我就要打你。”
她的小孩子本来不注意这筐子樱桃的,被他母亲这样一说就看见了。见一筐很美丽可口的樱桃,他自己想,这样好的樱桃,我一定要尝尝看。等他母亲出去了,他就吃了一些,并且把筐子里的樱桃装得很好,使筐子里面空的地方看不出来。
后来他母亲回来了,看出破绽,问他说:“告诉你不要偷吃,你还是要偷吃,现在我一定要打你。”小孩子急忙说“我没有吃,我没有吃,筐子倾倒了,我把它放好的。”
他母亲说:“何以少了许多呢?一定是你吃的,你走过来。”就把他打了一顿。打过之后,他说:“你把樱桃一齐吃了我也不可惜,但你说谎,我顶恨的。”
你会怎么分析故事中的小孩子和王母呢?我们看看陈鹤琴先生的分析:
上面这段故事,证明王母不但是暗示她的小孩子偷吃,而且促使她的小孩说谎。证明小孩子怕受责罚而说谎。假使王母出去的时候,樱桃藏起,不使小孩子知道,就没有偷吃和说谎这回事。或者王母给小孩子吃一点,恐怕也不会偷吃。回来的时候,王母不先恐吓他,而用很和蔼的口气、亲热的态度问他,恐怕也不至于说谎。所以孩子有时说话和欺骗是父母激成的。
说谎欺骗是人类通病,不独小孩才有。但是诚实是一种极美的道德,谎骗一种卑鄙的行为。我们应当竭力设法铲除谎骗,培养诚实。小孩子因为各种惧怕的缘故,所说的慌很多。惧怕责骂,惧怕讥笑,惧怕别人不赞成他的意思看,惧怕别人剥夺他所喜欢的东西,惧怕别人晓得他所隐藏的事情。
看完这个案例,我们再跟随黄进教授,来拆解一下“倾听”涵义。
“我们不能把‘倾听’简单理解为‘听儿童讲’,中文的倾听比英文的‘listening’更能表达出一种态度。”
“倾”指身体的侧身或靠近,意思是若要实现倾听,首先是用身体去靠近这个人。
其次,倾听是对思想的倾听,用尊重的态度对待思想、努力理解他人,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去评判;
倾听可以包容多元的视角、不轻易评判、去阻止或者去改变。倾听不是任务,是一种价值取向,因此倾听无处不在。
因为懂得倾听,陈鹤琴笔下的孩子总是特别可爱,不仅呈现了日常生活中鲜活形象,同时又不失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似乎钻到了小孩子的心里面,知道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和孩子们交流和对话。而这些内容的背后,是陈鹤琴深刻的教育智慧。这份教育智慧,离不开他对儿童强烈的同情和共鸣。陈鹤琴先生总是能从平凡的事实中,看到儿童天性的光芒。然后,他再以此作为教育的生长点和契机。
所以,要能“倾听和理解”儿童,归根结底就是需要对他们的心理有所了解,从而找到教育他们的方法。
在成为幼儿教师前,或者在当教师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学过《儿童心理学》。如果我们来总结一下儿童的心理特征,你会说出哪些词,你会怎么分析这些特征呢?思考过后,我们翻阅《陈鹤琴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儿童心理研究》,来看陈鹤琴先生的阐述。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
在“儿童心理之研究”篇章中,陈鹤琴先生研究的内容包括:幼稚期之意义、模仿、暗示感受性、游戏、玩具、好奇心、惧怕、学习、思想、道德问题、研究两岁以内儿童之方法等。
其中,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是儿童四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儿童为什么好动呢?因为他的感觉与动作很连通,若他一想到吃,他就去寻东西吃。他一觉得痛,他就哭。他一听到门外欢呼声,会即刻跑出去看。总之,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儿童秉性好动,我们不要仍旧用消极的老法,来剥夺他的活泼天性,必须予以适当的环境,能使他充分地发展。
比如,他生来并不知冰是冷的,火是热的,铁是坚的,他怎样能支配工具,怎样能控制万物,他的身体怎样跟着运动‧‧‧‧‧‧这些就都是他的好动心的功劳,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这个好动心,但是要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那这是很要紧的利器。我们应当给他充分的机会、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
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师长的,亦须“以身作则”,烟酒圉赌,尤宜戒绝。做职教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假使某校学生皆好勤学,凡偷懒的新生进来亦渐渐儿地好学起来了。我对于利用这个模仿心,还有一层意思不得不说的,我们不论在家庭、在学校,当设置极好的环境,使儿童模仿,不过同时要教他鉴别是非善恶,务使他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地步。我们教育儿童,亦当利用他的好奇心。好奇心为知识之门径,我们当利导之。我们有些父母常常摧残这点好奇心,禁止儿童“多嘴”“饶舌”,这实在令人痛恨之极。
儿童生而无知,后来长大起来,逐渐与环境相接触,他的好动能力和模仿能力逐渐滋长,而好问心也渐渐起来;苟能利用此种好问心,则儿童见一新事物就要问,一问就可得到一件新知识,这样日积月累,虽极笨劣的儿童亦决不至菽麦不辨了。
总说起来,好奇心这件事,在儿童方面是为启迪知识的关键;从儿童的父母和教师方面,是为施教的钥匙。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怎样来利用这固有的关键,配合适当的钥匙。很希望读者诸君,大家起来穷究这个要题,补救我不完全的地方。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具种种教育上的价值,我们更加宜利用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个游戏是随年岁而变迁的。总而言之,我们应研究儿童的心理,施行教育当根据他的心理才好。
比如各种高尚道德,幼儿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到。
自治、克己、忠信、独立、服从、纪律‧‧‧‧‧‧种种美德的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学的更快,更切实。以捉迷藏为例,蔽目捉人的儿童,不得私自偷看,否则一定没有自治能力。假使他不能自治而偷看,那么同玩的儿童断断不让他这样做的,而且要强迫他自治;也不许他与别人串通欺弄其余儿童,所以他必定要独立,要诚实。
假使某强硬的儿童,被蔽目的人所捉着,不肯照例来代替蔽目,其余儿童断然不让他不尽义务,亦不准他侵犯游戏规则。这种游戏精神除了游戏之外,实在不可多得。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