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时空>园本教研>详细内容

“我要当坏蝴蝶!” 孩子需要真倾听,而不是“做”倾听!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5 14:10:46 浏览次数: 【字体:

随着“一对一倾听”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重视,类似的“倾听场景”也跟着出现:孩子们排着队,一个个拿着游戏计划或游戏故事,等待随着“一对一倾听”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重视,类似的“倾听场景”也跟着出现:孩子们排着队,一个个拿着游戏计划或游戏故事,等待被老师倾听。在和老师“交流”时,孩子如同答记者问一般,回答老师的问题;而老师奋笔疾书埋头地记下孩子的话,当孩子说得太少时,老师还会追问“还有吗?”“还有呢?”“快说呀!”……

在这样的“倾听”中,老师的感受大概率是不好的:听不完,记不完,头晕了,手断了,像极了一个提问和记录的工具人。孩子的感受也不好:“已经回答了老师问题,老师还问我,我不想讲了”“老师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出来”…

孩子好似在“做作业”。不喜欢“被倾听”,不愿意“被倾听”越来越成为孩子的常态表现。

如果在“一对一倾听”时,老师和孩子的体验不是喜悦和享受多,而是疲惫、无力或挫败多,那么,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了:倾听难道就是老师问,孩子答吗?倾听仅仅是去追问孩子的想法吗?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倾听?如何让倾听的过程更有价值意义?

01/轻松自然的氛围是倾听的基础

倾听并非老师问,孩子答的一问一答式的单向互动,而是老师与孩子有来有回的双向共享式交流。而要让这样的交流发生,首要的就是要有轻松自然的倾听氛围和平等信任的师幼关系。

只有在轻松自然的氛围和自主的环境下,孩子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或建议,老师才有机会听到孩子的心声。当然,老师也才能安下心来真正倾听,而不是“做”倾听。事实上,老师倾听的初心、对倾听的理解,倾听时的状态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与状态,老师越放松孩子也就越放松。

然而,如果倾听被当成一种任务或要求——听是为了记录和展示,老师从内心将很难做到“真正放松”,在倾听时会不自主地将心思放在“记好记全”,而不是孩子说的状态或内容上,甚至还会为了“记好”而去打断孩子,或一直埋头写,以以至于孩子忘了接下来说了什么。

同时,孩子只有在信任的,关系亲密的,毫无压力感的人面前,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才喜欢和享受交流的过程。有的孩子在家滔滔不绝,私下和同伴眉飞色舞,但一和老师沟通就没话说或不愿意说,这很可能是因为老师在孩子眼里仍然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或许老师在身体上蹲下来了,但在心理和态度上并没真正“蹲下来”。

事实上,师幼关系越亲密,孩子就越喜欢和老师沟通,沟通的内容也会越多越深,彼此也更享受分享的过程。

因此,倾听的第一步是相信孩子,确信倾听是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并放下“功利心”,让自己放轻松下来。当然,放松下来非常不易,离不开幼儿园管理者及领导的理解与支持,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需要管理者先懂得倾听老师,了解老师在倾听中的困惑与问题,帮助老师认识并体会到倾听的价值和意义,为老师积累倾听过程中的成功感,万万不可只是简单地提要求或下达倾听指标。

02/不折不扣全面接纳是倾听的关键

倾听不仅仅是去追问孩子的想法,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了解孩子,发现他们的了不起,了解他们的意图、需求、感受和体验等,并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关系。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胡华园长指出: “观察总是带着一种隔膜,带着‘你来进入我的视野,我来评判你如何’的意向;而倾听则不然,倾听带着一种理解与共情的姿态,往往能够唤起深度的交流 。”倾听是宽容的,全纳的,在倾听时,老师需要接纳孩子们多元化的声音。

我们成人似乎会非常习惯性地“区别对待”孩子的游戏想法:“当警察”就是好的,“当坏蝴蝶”就是不好的;当医生”就是值得分享的,“当僵尸”就是不值提倡的;搭高楼就是“上得了台面”的,而搭棺材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一听类似“坏蝴蝶”的想法,立马眼前形成“既成事实与行为”,第一反应是震惊,接着就是控制、说服或教育,总之内心无法接纳孩子这样的“危险想法”。

可能,对孩子而言,他们会困惑不已:“我到底能不能自由地思考和真实地表达我的兴趣和想法?”“是不是我想什么这件事要符合老师的‘标准’才行?”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不是需要时刻警觉地“监控”并“扼杀”孩子的一切“暴力”的思想苗头,只要这样做了,就能防止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呢?事实好像并非如此,每个成人小时候应该都多多少少干过点“暴力”的事,比如踩蚂蚁,打鸟什么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不再那么做了。

此外,成人还需要了解的是,孩子所说的“坏”与成人认知里的“坏”并不一样,在孩子的眼里,“坏蝴蝶”可能只是蝴蝶的一种特殊飞行方式、一只不听自己话的蝴蝶;或“坏蝴蝶”想法背后表达的其实是一种需求,比如掌控感需求、权力需求、情感需求等。如果成人不给孩子进一步表达的机会,也就错过了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进而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机会。

其实,我们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类似“当坏蝴蝶”的想法,不折不扣地接纳,抱有真诚好奇地和孩子沟通:“哇哦,这个想法也太有意思了吧,那你会怎样扮演坏蝴蝶?”这是不是更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抒发自己的情绪感受,我们是不是也能很自然地增加对孩子的多一份了解。在接下来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再与孩子共享自己的感受、经验与观点,共享互动式的倾听就展开了。

老师不会紧张兮兮,孩子也不会畏缩怯懦。这是带着接纳和理解,平等沟通的样子,沟通双方都会对彼此加深了解与理解。这样的沟通过程是充满新意和活力的,不是死气沉沉和一成不变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