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环创如何为孩子的游戏服务? 去除游戏区目的性与功能化,实现游戏的真正自主!
“要真正实现幼儿自主地游戏,支持幼儿自主地发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第一幼儿园尝试在小班,将习以为常的“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益智区”重新以材料的种类分为“积木区”、“家庭区”、“艺术区”、“玩具区”、“图书区”五个基本区,去除游戏区的“目的性”与“功能化”,以实现小班游戏的真正自主。
相较于原有的游戏环境创设,在新的游戏场景中,幼儿沉浸其中,不仅表现出原有的那些角色行为、表演行为、建构行为......还生发出更多样的、更令人欣喜的游戏行为来,其改革思路和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传统的游戏区通常包括建构区、娃娃家、小医院、表演区、数学区、美术区等,游戏区的创设、命名及材料的投放目的性和功能指向性很强,例如小舞台投放表演类的材料,仅能表演;小医院投放医院类的材料,只能玩与医院相关的游戏;数学区投放数学相关的材料,只能玩数学游戏……
这种按照目的和功能划分的区域限制着游戏的内容,禁锢着教师与幼儿游戏的想象,变相地约束儿童的游戏行为,限制了幼儿的“自主”和深入游戏的意图。
如何去除游戏区域的“目的性”与“功能化”,更好地支持儿童的自发的游戏意图、自主的游戏选择,自由的游戏行为?我们在小班进行了如下尝试:
01/
按材料种类重新
规划、命名游戏区角
我们尝试将整个活动室创设成为一个大型的“材料超市”。
首先将小班原来游戏区域所有材料都罗列出来,按照材料种类重新进行归类和划分。其次,在区角的命名上,改变过去直接指向游戏行为的命名方式,换之以游戏区材料的类型命名区角,分为“积木区”、“家庭区”、“艺术区”、“玩具区”、“图书区”五个基本区域。进而保证孩子们不受区域的约束,想选择什么材料,想跟谁玩,想在哪里玩,想怎么玩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游戏意图和想法。
例如,幼儿会在家庭区按照自己的想法创设一个医院,在积木区玩消防员游戏,会将图书区的帐篷、锅碗瓢盆搬到走廊上玩野餐游戏……真正实现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的区域创设和命名方式,也更明确地提示幼儿区角存放的玩具种类,便于幼儿收拾整理。
积木区
考虑到积木区内幼儿不仅会进行大型建构,也可能会生发出角色扮演、表演等游戏,因此积木区是所有区域中面积最大的,位于教室的正中间。里面按照空心大积木、单元小积木、辅助材料进行了分类存放,这样的设置既能很快进行布局和腾空,也能够方便孩子们在区域内进行各种游戏。
家庭区
家庭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环境,他们总是热衷于玩有关家庭的游戏,将设于积木区的旁边,面积仅次于积木区。本区域,更多为孩子提供熟悉的、真实的家庭物品,按照婴儿用品、厨房用品、生活用品、角色扮演四类材料进行分类存放。这样更容易引发幼儿主动游戏的兴趣,帮助幼儿建立生活与游戏之间的联系。
艺术区
宽敞明亮且靠近水源,方便幼儿进行各类艺术创作并进行清洁。本区域按照颜料类、工具类、装饰类、胶泥类四个部分来存放。既是幼儿艺术创作的材料,也作为不同游戏的辅助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玩具区
有便于孩子操作和摆弄的桌子,玩具柜里面存放的是种类和数量充裕的低结构辅助材料,如各类积插、数字卡片、扑克牌等材料。这里是实现幼儿游戏意图的辅助材料仓库,也是幼儿个性化的学习区角,幼儿在自由操作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习得各方面的关键经验。
图书区
位于阳台尽头,安静而阳光充足。里面存放图书、纸笔、电脑键盘、手偶等材料,适当的帐篷、软垫、沙发等让环境更加温馨舒适,给孩子留出私密空间,也利于幼儿在图书区内游戏。
除了以上五个基本区域,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增设班级特色区角,动态性地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游戏行为。
如小班特色区角“童言蜜语”,这个区域内投放有帐篷、软垫、家庭相册等,初期可以满足幼儿初入园时焦虑情绪的释放,后期幼幼、师幼可以在这里聊天、说说悄悄话,充分尊重幼儿的私密感。
02/
投放“不”具有
层次性的材料
过去我们总是主观地将幼儿能力分为几等,并据此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材料。而这类材料通常是一些学习性和目的性很高的材料,幼儿玩几天就没兴趣了,同时,幼儿也并不按照教师想象的层次去选择材料玩耍。
相反另一些材料,比如“沙”,无论学步的小孩还是成年人,似乎永远都玩不够,永远都有兴趣。因此,我们尝试为小班幼儿提供不具有层次性的材料让幼儿使用,这种不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主要包括“低结构”的材料和“真实”的材料两种。
低结构材料
我们在各个区角内投放了种类丰富、数量充裕的低结构材料,比如胶泥、扣子、石子、圆片、线、积木、布块等等,让低结构在区域材料中占到绝大部分,数量上成为绝对多数。
由于低结构材料不存在层次性,它们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幼儿的多样化的游戏选择和游戏需要,实现不同的游戏意图和发展水平,更好地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当然在低结构材料的基础上,班级也需要根据儿童的发展和需要,适当投放规则性材料,如有针对性的数学操作材料等等。两相结合,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真实的材料
家庭是小班幼儿最为眷恋的场所,幼儿园家庭区则是小班重要的游戏区域,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以往我们在家庭区内投放的教师自制的可看但不可玩的假冰箱、假微波炉等不真实的材料玩法单一、易损坏,影响幼儿游戏的自主与深入,且制作过程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们请家长共同收集幼儿家庭中各类真实材料投放到游戏中,如:
真实的厨房用品:小洗衣机、微波炉、炉盘、洗菜池、水龙头、锅、碗、筷子等;日常生活用品:成人的手机、衬衣、领带、成人鞋、帽子、挎包、眼镜等;婴儿用品:布娃娃、奶瓶、尿不湿、婴儿衣服等;角色扮演用品:各种职业的服装、布块、纱条、发套等。这些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将生活与游戏建立连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另一方面则大幅减少了教师制作材料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转而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幼儿游戏。
03/
方便的材料
和方便的材料存放
在材料投放时,我们需要关注材料使用的“方便性”。与成人的生活经验相似,在生活中,当我们购买到不方便使用的物品时,很快会被我们束之高阁,而方便的材料,我们才会一用再用。那么,在区角设置时,如何让材料的使用和存放变得方便呢?
✦使用开放通透的玩具柜并留出通道
区角应该有利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而幼儿的游戏意图需要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材料来实现,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通透的玩具柜和透明的玩具框,有利幼儿迅速观察到教室内所有的材料;以地垫、挂饰帮助幼儿相对区分区角空间,不遮挡孩子视线和行动路线;玩具柜不按传统靠墙放置,而是置于教室的区角之间并刻意留出通道,方便幼儿穿梭于区角之间从而可以专注于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
幼儿越能够体验实现自主游戏意图的成功感,其自主性就越能够获得正向强化。
▲透明的材料框
✦站在幼儿的视角"以身试材”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投放的每一样材料都依次使用一遍,体验材料使用的方便性,将一些不好使用的材料果断更换,教师还需要对所提供的每样材料摆放的位置进行亲身体验,像孩子那样在任意一个角落蹲下来,用儿童的高度看一看是否能观察到所有材料。只有回到幼儿的高度和视角,才能更好地支持儿童。
✦材料存放遵循“看得见、找得到、拿得到、放得回、放得好”的原则
除了将封闭的容器换成透明的容器以便幼儿观察并使用材料外,教师需要将材料分类存放的位置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建立空间的掌控感,同时使用实物、照片、简笔画、数字、汉字等标记,以方便幼儿迅速拿取和归放。
提供的材料要易于幼儿操作,比如:将瓶装的胶水倒在容器里或者更易操作的胶棒、将有盖的颜料换成挤压式的颜料、将一张张叠放在一起的纸张竖着装进纸张盒、将容易缠住的线和彩条剪短后放进自制的线圈里或者装进茶叶桶里供幼儿按照需要剪取等等。
04/
建立游戏规则:
不伤害、不限制、可流动
游戏规则是开展游戏的保障,无规则的游戏会影响游戏的效果以及幼儿游戏发展的水平,过多的游戏规则又会禁锢幼儿的游戏行为,伤害幼儿游戏的“自主”。
✦不伤害
我们和孩子一起,制定了游戏的“三个不伤害”规则,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同伴、不伤害环境。在遵守“三个不伤害”的基础上,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游戏意图,投入到游戏中。
✦不限制
要实现“自主”就要减少限制。过去每个区角的材料是固定的,人数也有限制,总会有幼儿会因为自己想玩的区域“人满了”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游戏意图,而想要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就必须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于是我们取消了各区角的小脚印、进区卡等限制人数的标记,不再限定区角的人数。
✦可流动
所有区域的材料都是可以流动、共享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意图,到任何地方选择自己所需材料,将材料拿到任何区域内使用。
比如下图:“积木区”幼儿建构出一个很像“舞台”的场景,被几个孩子发现了,他们开始穿着“家庭区”的表演服装在上面表演,又吸引了好些“妈妈”抱着娃娃来看表演。从这个游戏场景中,可以看到,不同区域内的儿童和材料是流动的,区域是融合的,支持着幼儿变化不定的游戏意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