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时空>园本教研>详细内容

华爱华:幼儿户外游戏的挑战与安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1 13:15:46 浏览次数: 【字体:

01一个严肃的话题:游戏与意外伤害

幼儿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游戏中度过的,即“游戏”是幼儿“生活一成长”的主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参与怎样的游戏,怎样参与游戏,是关系到他们在认知上,,体能上和个性品质上指向未来“健康成长”的潜在塑造。

然而,考察当前的儿童游戏状况,一个现实的问题和趋势不仅存在着,而且生成着很大的困惑,那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游戏活动,多倾向于室内,儿童户外的运动性游戏大量减少。据日本科学委员会的数据表明:现在儿童所占有的室外游戏空间仅有十年前的1/10至1/20,而自然游戏空间仅有1/80,以至肥胖儿童持续增加,儿童运动能力持续下降。其实,户外游戏场所是最吸引幼儿的地方,它向幼儿提供了探索周围环境的机会,向幼儿提出了运动能力和心智能力的挑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户外游戏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户外游戏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严肃的问题是,户外游戏活动潜藏着一定的危险,即便是意外发生的伤害事故,也是老师们最为忧虑,家长们最难以接受的事实。请看以下两则事例:

一天晨练时,幼儿欢呼着跑向那套组合型运动设施,有的爬上攀登架,有的从竹排坡面向上爬,有的从滑梯的梯子往上爬,有的登上了晃梯。一会儿,五六个幼儿一起到了一根粗粗的吊绳前,吊绳上打了若干个结,便于幼儿抱住绳子晃动或下滑时可以抵住双脚。元元第一个抓住吊绳,晃了两下就下来了。第二个是强强,快点呀,快点跳呀!"看到强强有点犹豫,后面的幼儿大声地催促着。不料,强强慌张之下没抓紧绳子双脚就离开了踏板,一下子摔了下来,结果骨折。

1993年9月20日,加州的奥克兰一个7岁儿童正在学校游戏场设备上玩,当他从水平梯跌落地面时,头部撞到梯下橡胶保护垫露出的沥青路面,而他发生意外后5天死于医院。

再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2008 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每年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为970万,平均每6分钟死亡1名学龄前儿童。(注: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降低儿童死亡是全球儿童发展的共同目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制定的《一个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成果文件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都将降低儿童死亡率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美国,每年与玩具有关的伤害人数达一几万人,其中儿童占绝大多数;在英国每年也有数千起因玩具造成的儿童伤害事故,这说明“儿童意外伤害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第一死因”。在中国,据2000一2005年的统计,0一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所导致的平均死亡率为20.1/10万人,占0一14岁儿童总死亡的近20%,(即平均每年近50,000名儿童,平均每天近150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这也说明意外伤害已成为儿童的头号杀手。2008年度,中国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国际伤害外部原因分类标准(ICECI),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开展儿童意外伤害调查,结果显示三城市中每6个儿童中就有1位发生过意外伤害,总发生率为16.5%,其中1-4岁儿童发生率最高,受伤场所分布情况则显示,超过50%的伤害事例发生在学校/幼儿园。

就幼儿伤害事故而言,尚未发生是平安的,一旦发生就是灾难的;单个事故似乎是偶然的,集合起来就是骇人听闻的。所以,减少和压缩幼儿户外游戏,对幼儿户外游戏采取过分保护的措施,具体表现为控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降低幼儿户外游戏的难度和自由度,便成为当然的选项。

02儿童游戏场的历史逻辑和启示

19世纪的欧美,因受成人户外体育馆的启示,出现了专门供儿童使用的游戏场,其规格有供大儿童玩的体能场和供小儿童玩的沙园。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伴随教育界对儿童游戏价值的认识,儿童游戏场的设计和使用经历了多重变化。

最初的正式游戏场的特点是,由金属铁质材料结构起来的运动器械,安装在坚硬的水泥地坪或柏油地坪上,如秋千、滑梯、跷跷板、攀登架等,器材的功能单一,游戏缺乏想象和创造,后来被称为传统游戏场。

1943年,第一座富有创意的冒险游戏场(有人称“破烂物游戏场”)诞生于丹麦。此间的所谓“破烂物”,并非指人们使用过后丢弃的脏、烂物品和垃圾,而是通过围栏隔离出一个区域,期间是用自然的环境及各式各样的废弃建材规划而成的——在此,“自然的环境”可以是空地、花园、丛林、防空洞、消防洞,以及栖息在此地的小生物等;“废弃建材”可以是木材、条板、砖块、箱包、绳索、缆绳轴、轮胎等。于是,“儿童在受过训练的游戏指导员督导和协助下,运用原始器材建构和重建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一次大战后,冒险游戏场在英国受到广泛的欢迎(有的设立于战争遗留的炸弹地中),全国竟多达200多个。

至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的儿童游戏场建设发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游戏场。尤其艺术和游戏结合起来的倾向,体现了“游戏必须是自由和不受限制的,空间是通过那些不是模仿自然,但无限变化的形状而被发现的”,但二十世纪70年代起,“对安全和责任的过分关注取代了美国的游戏场的创新”,致使许多州政府不热衷设立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场,据1982年的统计,全美国只有25个城市具有这种“能满足孩子探险需求”的游戏场所,这主要是因为此类游戏场的许多活动“看起来相当危险”和管理“花费相当昂贵”有关游戏场设计人其至坦言“不想因为一个孩子在自己设计的地方摔了胳脯和腿而'为他所做的事”被起诉”,直到整个设计项目被放弃和搁置。

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游戏场被一个称为“麦当劳模式”的商业产品所主导。麦当劳公司大量采用柱子加平台的设施,其“夸张的构造比任何一个公共游戏场的设备更大、更醒目。隧道,滑梯和田板体量庞大而日颜色鲜艳怪异。这些设备好像大声呼唤着孩子们,让他们来玩"。这种柱子加平台的设施不仅在市场上是现成的,更成为一种标准模式(我国目前的儿童游戏场,包括幼儿园外场地几乎都是由这类产品规划起来的)。正是在这种标准模式的麦当劳游戏场中,孩子们遵循着“中柱子和平台提供的有限选择,等待、上去、穿过去、下去、再重新来一遍。年幼的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没有什么可以一起做的事”。终于,教育专家指出这种转向是错误的(指“错误地评定什么是"危险”)。因为当安全约束增加时,场地的游戏价值就相应地降低、以至孩子们失去了“解决冲突或改变他们环境中的任何事情的选择”,失去了“正确区别真正的和感觉到的危险的能力”。

至此,在经历了几十年只建造标准化游戏场的“衰退期”后,在教育学家的呼吁中,整个社会终于意识到:所谓完全安全的环境,实质上是“缺少有意义的的游戏应有的最重要的元素,包括变化、复杂、挑战、冒险和适应”等。

美国的有关理论研究甚至从正反两个方面引申性地表述,

正面:经历危险是为了成为下一代的开拓者,不让孩子面对危险,不仅会阻碍他们的情感和教育的发展,同时还限制了他们追求挑战事业的能力,认为美国需要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场地,以确保将来这个国家的成人都能有效利用他们的技能和机遇。

反面:有些人说如果孩子在一个受控制的游戏场找不到危险的感觉,他们就会到真正可怕的地方去寻找。还有人主张消除危险会让孩子觉得成人是满足他们好奇心的障碍。因为只有充满野趣,充满神奇,充满创造性想像,并能提供奔跑、攀爬、滑动、爬行、跳跃等运动功能的游戏场所,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喜好,开发儿童天性的。这也就是说,适度的冒险性游戏(可接受的冒险)—我们认为在表述称为“挑战性游戏”如更为适宜和准确。挑战性的环境不是危险的环境,而是指能够激发幼儿超越原有经验之上进行探索和尝试的环境。有目的地设置运动障碍,挑战孩子的运动能力;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挑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户外游戏环境中富有变化的场地特征,能得到各种基本动作锻炼的运动设施、能诱发幼儿自主运动的自然材料等,户外游戏时打破空间界限、班级界限、年龄界限、玩法界限,让多种不确定的因素构成幼儿运动的挑战性因素,当每一个幼儿都在自己原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自我挑战性地、变幻花样的运动——将不仅能在儿童身体方面增强爆发力、耐久力和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还能在儿童心智方面提升意志力、判断力和勇敢、机智、从容等品质。所有这些,正是伴随着挑战性的刺激和挑战性的应对而产生的。正是挑战性的刺激,即它的场景、设施和氛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正是挑战性的应对,即它的复杂、变化和难度,要求最大程度地激发智能和体能,才能使儿童在挑战中成长起来。

综上所述,儿童游戏场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一个拐弯的轨迹。这个拐弯不单纯是场所设施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如果说这个拐弯是再现挑战性,呼唤挑战性,那么,这个再现和呼唤本身不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吗

03问题之关键:挑战与自我挑战

确实,在儿童户外游戏的研究中,挑战性的问题是相当严肃的,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而安全性的问题又是相当严重的,它关系到对整个教育模式(户外游戏)的评估和对每个个体健康的承担。从现象上看,相当严肃的挑战性问题和相当严重的安全性问题,恰巧处于犄角对峙的关系中,前者关注长远,显示理性;后者强调当下,注重现实。于是,站在基层管理者(教师、园长)的位置上,无疑坚持安全为儿童户外活动的第一要素,甚至宁可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以降低儿童游戏的挑战性,来避免在管辖范围内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反之,站在高层决策者(教育行政、专家)的立场上,则一再认为对儿童户外游戏过度保护,包办代替,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扼杀孩子的天性,不仅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宗旨背道而驰,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最大牺牲”。

那么,从本质上看,严肃的挑战性问题和严重的安全性问题,抑或高层决策者的关注和基层管理者的担忧,能否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求得共识、共通和共存呢?具体地说,就是能否在儿童的户外活动中,既能有效地防止意外伤害,真正保障孩子的安全;又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体验探索和挑战的乐趣

在求解这一难题时,先看一个事实性的结论——那就是儿童的户外挑战性游戏并不增加危险性。正如前述提及的冒险游戏场:“来自美国、英国、欧洲的一些研究结果,证明冒险游戏场并不比传统游戏场更危险,并根据美国5州14个机构的资料提出的报告,说明冒险游戏场优于传统游戏场”。而来自德国的《鼓励运动与事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调查》则证明运动经验有助于减少危险。

纵轴代表事故发生率,横轴代表时间。实验时间共持续8周。

深色线代表实验组:说明幼儿在运动方面受到鼓励,这些幼儿不仅运动能力较强,而且事故发生率下降。

浅色线代表对照组:而对照组则几乎没有变化。

结论是,因为运动中潜伏危险,幼儿不得不从中学习保护自己。幼儿如果缺少与年龄相应的运动经验,那么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运动经验有助于幼儿能从中获得处理危险的知识,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所以,幼儿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鼓励幼儿参与多种形式的运动不仅不是引发事故的根源,反而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实道理很简单,游戏的自主性带给幼儿的是自我挑战(不同于来自他人的挑战),正如维果斯基所说的,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以略高于原有水平的行为来挑战自我,所谓“略高”是指幼儿有一定把握的,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一般来说,幼儿不会去尝试过高于自己水平的运动行为,这是因为幼儿天生有一种自我防护性抑制,面对过高难度的游戏情境,会产生恐惧和紧张。这时他们就会降低游戏玩法的难度,降到自己能够接受的水平。因此,游戏甚至比有组织的运动竞赛更安全,因为教师有时很难全面准确估计每个幼儿的原有水平。

挑战性的游戏场地会带给幼儿自我挑战的机会,这将刺激幼儿多样化的运动经验(如跳跃、跨越、保持平衡等),在充满新意的刺激中,通过尝试控制身体,避开障碍等,学习技能和技术,将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感觉,正是在这种既小心又大胆,既谨慎又放开的运动中,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国外有些幼儿园,专门让幼儿到雨后的沙土坪上游戏,体验积水和路滑的感觉,学习控制身体,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04问题之求解:挑战与安全的矛盾统一性

接着,值得追究和求解的问题应该是:儿童户外游戏中的事故是如何发生的?此类事故的发生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其求解的路径究竟指向何方

既然确定了挑战性游戏的价值,那么在认可,提倡的时候,再来检查其事故之源便可知,幼儿游戏中的伤害,可以发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各个局部或各个环节上,其中有些是属于可判断可预防的,有些则是难以预料防不慎防的。比如对幼儿来说,他在选择攀爬游戏时,自己的攀爬能力对当前的攀爬高度是否有把握是可以作出判断的,但是攀爬架的牢固性却是他不能判断和预料的,即使对他来说得心应手的攀爬行为,也抵挡不住由于攀爬架的突然扭曲、断裂而造成的跌落。相反,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攀爬能力所能接受的高度未必十分清楚,但对攀登架的牢固性和万一失足导致的可能跌伤程度,是可以判断和预防的。然而,在各种可预料的伤害可能性都尽可能被防范,却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偶然伤害情况,比如幼儿突然失手或被同伴冲撞,而在本不该发生伤害的器械上受伤。

就此,应该进一步指出,世界并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儿童游戏场所,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措施可以预防所有的伤害,“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游戏空间,则可能是儿童并没有使用它”。正是立足在这个角度上,又可认为幼儿在挑战性游戏中发生伤害事故,是必然的“事实”和“代价”。这即从发生的几率上说,幼儿游戏伤害事故是“必然”中的“偶然”;但从发生的机制上说,却应是“偶然”中的“必然”。基于这样的分析,可引导出两条求解的路径。

第一,看到“必然”中的“偶然”,千方百计加强管理和防护,将这种“偶然”降低到最小值。

据一般经验和统计:因学龄前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且运动能力差,感知觉水平低,在户外运动性游戏中,跌落是最常见的意外事故,其次是碰撞,挤压伤,而最危险的则是幼儿身上的衣帽,绳带等,与器具发生勾掛、绑缚,缠绕造成的意外。事故虽是偶然的,但这类事故的原因却是可意料的,所以是是“必然”中的“偶然”。所以,在户外游戏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应当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如凡是可能导致跌落的游戏设备下应有保护性地面,抬高的平台和斜坡应设有栏杆等;对游戏器械和设备应有严格的检查制度,注意结构体是否弯曲、松动、折断,边缘是否隆突、尖锐,基础是否破裂、松动等,并做好记录;开展户外活动前,教师要检查幼儿的服装以适应户外游戏的要求,确保安全;在游戏的组织安排上考虑空间大小、人数与游戏的难度,以免造成拥挤和冲撞。

与此同时,还要强调教师要准确估计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能力与水平,特别应注意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素质幼儿之间的差异。有的幼儿园在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参加户外活动的前提下,专门为体弱儿童制作红色手牌,为生病初愈的儿童制作蓝色手牌等,以提示教师多给予此类儿童鼓励与保护,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防范措施。

总之,在将“偶然”性的儿童伤害事故降低到最小值方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估计儿童行为的后果,以及是否知道在哪些方面可以信任他们,而哪些方面不能。"所以,在“人一环境一器材”的关系中,教师是管理者;幼儿(含事故幼儿)是被管理者;环境,器材是物理的,却是教师创设和布置的。这就是说,应认定教师是诸关系中的能动者,主导者,抓住了这个环节,也就有望收到实际的效果。

第二,看到“偶然”中的“必然”,冷静理智地面对现实,对这种“必然”做妥帖的化解与处理。

既然在理论上,确认儿童户外游戏中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必然”会发生的,而事实上,也确实不断“偶然”地发生着。那么,作为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第一线的幼儿园等,都应该在态度上正视这种“必然性”,在处理上重视这种“必然性”—具体的建议:

一是应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条例(类似医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使分析事故、处理事故时,有据可依。

二是学习某些国外的成熟经验,为幼儿建立户外活动意外保险。国外一项针对400名儿童的调查证实:为了增加儿童的运动机会,而提出的个人意外保险政策的贯彻实施。不仅提升儿童的运动技能,而且通过它们的贯彻实施,突发意外事件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回落,这就是运动的连带效应,这是在那些受监控保护的儿童群体中无法企及的。

当然,因长期以来此项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环境中,思路陈旧,基础薄弱,故这两项建议还有待作深入地调查和研究,还有待根据实际情况合情、合理、合法地来制定和实施。

如果说将“偶然”(意外)降低到最小值,是为了积极地消除隐患,那么,提出正确地面对“必然”,就更是为了有效地倡导和开展儿童的户外挑战性游戏。其实,安全与挑战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理念的标树和目的的指向——因为任何过度保护的措施,都只能削弱儿童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而只有参与到户外的挑战性游戏中去,即通过儿童在活动中能动地选择、发挥和创造,才真正促进儿童心智和体能的提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就越是安全和富有价值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