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时空>园本教研>详细内容

徐则民:由游戏中的“扫码支付”谈起(二)

来源:城东镇壮志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5-01-02 09:43:45 浏览次数: 【字体:

前阵子,有幸看到了这则关于游戏中幼儿生成扫码支付情节的案例。对于游戏中个别幼儿生成用手机扫一扫的情节,我相信很多教师并不感到意外;当其他幼儿看到这一有趣的动作纷纷效仿时,教师也会对这样的涟漪效应感到非常熟悉。类似的模仿在游戏中比比皆是。我很高兴看到班级里的张老师在情节生成之初给予幼儿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在超市门口贴了两张二维码的图片来顺应幼儿的需求。我也理解张老师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产生的纠结: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只有对价格数字的认知,而没有辨认钱币面值、比较钱币面值大小、兑换钱币等学习过程。事实上,同样无法释怀的还有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在诸多教师眼里,扫码支付这一连小班幼儿都能胜任的动作,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过于简单、缺乏挑战。诸多教师骨子里更想看到幼儿在买卖游戏中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并由此建立初步的金钱观念与消费理财意识,甚至还有教师担忧便捷的手机支付方式很可能会让幼儿以为钱是用之不尽的,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最终导致幼儿对金钱、交易概念的模糊,无法深刻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为此,张老师采取了她的回应行动,她鼓励幼儿在每次扫码后把花了几元钱记录在小本子上,并计算一共花了(或赚了)多少钱。最终,张老师在幼儿的无法精准计算中下阵来。

这些年来,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大量的幼儿游戏理论书籍扑面而来,不少省市还出台了关于幼儿游戏的教师指导用书。尽管研究基础如此丰厚,但许多专家依然在呼吁要相信幼儿天生就会游戏,一线教师依然存在诸多困惑。为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一、丰富对游戏的认知,悦纳幼儿的重复行为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毫无保留地呈现兴趣、反映已知的过程。一个从未听过、见过、坐过飞机的幼儿在游戏中一定不会有与飞机相关的情节;而一个无数次乘坐地铁且认真观察过地铁的幼儿,一旦某天他的游戏涉及地铁情节,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表达表现他的相关认知经验,而且游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往往是他最感兴趣的内容。同理,我们来分析案例中的收银员康康,他是第一个想到扫码支付的,并且在顾客现金不够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很显然,他的生活中经历过类似场景,是独特的经历与经验帮助他在游戏中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支付方式,使游戏中的突发矛盾迎刃而解。

从康康的创意引来众多追随者这一现象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扫码支付对众多幼儿而言并不陌生,它是当今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绝大多数幼儿都积累了相关经验。扫码支付之所以能引发诸多幼儿模仿,本身也说明幼儿对扫一扫这一动作以及背后的神奇现象充满好奇。尽管幼儿未必理解买卖双方是有扣款或收款记录的,但他们切实遵守着买东西要付钱,卖东西要收钱的规则,并由此出现了连续几天对扫码乐此不疲的情况。

事实上,本案例的转折点就在于张老师虽然能够悦纳收银员康康解决问题时的聪明才智,却无法直面幼儿连续几天反复扫码的行为。教师看不出反复扫码背后是幼儿对新型支付方式充满好奇,是幼儿对购物规则的理解,更是幼儿在内心认定这是一个智慧的”“高级的过程。对幼儿而言,游戏本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自发产生大量的重复行为,实现着自我练习,并从中获得心理与情绪上的满足,有时甚至在重复中习得技能。关键是,幼儿从不看轻自己的游戏过程,也从不吝啬在游戏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的快乐很简单。然而,这样的简单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这样的快乐常常会在教师稍稍的不认同中戛然而止。尤其是,当教师操碎心地要推进幼儿的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时,教师的预期目标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让原本顺畅并使幼儿快乐着的游戏变味。

为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幼儿真的会永远沉迷于扫码支付吗,我们更需要明白,和幼儿一起做游戏,不是幼儿踮起脚向教师看齐,而是教师向幼儿学习,学习他们义无反顾、全情投入,学习他们彼此间的心领神会与照单全收。这应该是教师支持幼儿游戏时必备的胸怀,也是教师认识游戏、理解游戏的起点。

二、满足幼儿游戏意愿,实现目标软着陆

在阅读案例时,看着教师们的各种论点,我的脑海里浮现出10多年前游戏中的美容院,那里常常会醒目地张贴着一张制作精良的价目表:剪发5元,美甲5元,烫发10元,染发10元,按摩10元,足浴10……每当看到这样的价目表,我就忍不住感慨:一来,心疼教师耗时耗材耗力地制作道具;二来,为教师的不深究而遗憾。其实,教师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意识到,3—6岁幼儿中真正具有美甲、烫发、染发、按摩、足浴经验的少之又少。试想,当一个幼儿对教师预设的内容懵懂无知,而教师又迫切期望幼儿在游戏中能玩出如此这般情节时,教师能做什么?能做的恐怕就只剩下了!

同样,多年前,很多教师认为开展医院游戏是助推幼儿掌握看病流程的绝好机会。我曾经忍不住感慨地对教师说:不掌握挂号就诊付费打针取药这一流程,并不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啊!可教师无法释怀,他们觉得如果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点什么,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当掌握看病流程成为要达成的目标时,教师势必会在教室里张贴图示,在创设环境时确立5个工作台,在过程中时刻提示,在分享交流中运用各种方式巩固看病流程……尤其当幼儿对挂号、付费、取药缺乏足够的已有经验时,教师要做的恐怕又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教授了。

问题是,这样的教,没有意义;这样的教,最终让游戏变了味,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偏离了航道。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所要揭示的意义是,游戏过程不仅让幼儿找到乐趣,还伴随着大量的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这应该是游戏本身的优势,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批判与接纳,开展应用型学习、关联性学习,从而影响和发展大脑的神经系统,成就幼儿更具活力的成长。

为此,我们更想看到教师接纳游戏过程,规避、放弃教师本位的执念,做实观察分析,主动去辨析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而不是设定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学习内容。教师的重点不是去纠结幼儿应该如何游戏,而是满怀好奇地去研究幼儿如何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并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比如,教师完整记录了幼儿在斜坡上滚球的过程,见证了幼儿的反复探索,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和幼儿一起围绕视频聊聊影响小球滚落的原因。又如,两名幼儿因争夺玩具闹得不欢而散,教师极其自然地引导幼儿倾听对方寻求玩具的理由,激励幼儿在表达与倾听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了解同伴的需求,从中习得解决矛盾、团结协作的方法。再如,上海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教师系统记录一学年与幼儿在积木区分享交流的内容,发现利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可以实现数概念”“模式/排序”“集合/分类”“测量”“量的比较”“几何图形等目标的软着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贾璐老师班里的幼儿也玩起了扫码支付。教师以看热闹的旁观者的身份,提出了什么是扫码支付”“为什么要扫一扫”“怎么扫码等问题,举行了班级幼儿关于手机扫码的经验发布会,激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各自的认知或问题,在分享交流中拓展、提升经验。随着参与手机扫码的幼儿越来越多,教师看到了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成人行为的积极愿望,理解幼儿因大家都要扫码,手机不够而出现用磁力片、蜡笔盒或直接用手掌扫码等诸多替代行为;欣赏幼儿主动为医院收费处画了一张二维码图……教师不仅看到了幼儿解决手机紧缺”“没有二维码等问题的过程,也助力幼儿获得了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

对以上两个扫码支付案例的比较,有助于教师更清醒地意识到:当幼儿被要求玩教师期望他们玩的游戏时,幼儿并不快乐,教师也不轻松。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导演好一场游戏,长此以往他(她)怎会爱上游戏,又如何体现无痕的教育智慧呢?

三、选择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与方式,推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从认识自己、了解周围生活、感知花草树木,到探索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在选择内容与实施方式时缺乏自觉、深度的思考,常常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效、负效的结果。以认识春天为例,如果教师只忙着翻看教师参考用书,煞费苦心地围绕一个个知识点设计并组织活动,让幼儿坐在教室里认识春天,那么幼儿所认识的春天本质上只是一个口耳相传的春天。如果教师以为只要在教室墙面上布置包含柳条、燕子、冰雪融化、绿油油的草地以及一些复苏的小动物等的主题墙,就是在传递春的信息了,那么这充其量也只是教师以为的有价值的环境。而如果墙面上呈现的是幼儿记录的大量的在春天的经历与感受,是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呈现的春天,如果教师把幼儿带进大自然,哪怕就是在幼儿园内、操场上、种植园里,让幼儿去寻找、观察、发现、比较和制作,让幼儿拥有拔过、挖过、种过、采过、切过、拍过、藏过、做过、找过、吃过、闻过、听过、玩过等经历,那么,我想,那样的春天才是真正的童年的春天,才是幼儿永远不会忘怀的春天。 

这其实就是教师针对不同内容,运用适宜方式助力幼儿获得经验的思考与行动。同样,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充分使用钱币的经历与经验时,教师真的不该让游戏去承载认识钱币”“辨认钱币面值”“比较钱币面值大小”“兑换钱币”“利用钱币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建立初步的金钱观念与消费理财意识”“理解父母(成人)挣钱不易等目标的重任,教师能做的就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还幼儿以自主游戏。另外,教师需要甄别与判断上述诸多目标中哪些是真正适切且有意义的,并利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可以发起亲子活动,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认识钱币、辨认币值、观察钱币的使用;可以在大富翁之类的规则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兑换钱币的机会;可以在参观、采访等活动中体会父母(成人)工作的辛苦与挣钱的不易。当然,教师也可提供一些模拟币作为游戏材料,抱持可遇而不可求的心态,重点收集幼儿有否使用钱币、如何使用钱币等信息,由此设计回应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行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精神能否在幼儿园课程中落地生根,游戏能否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幼儿能否在游戏中获得安全、愉悦、自由的情绪体验,不取决于幼儿本身经验的多少、能力的强弱,而取决于教师是否相信幼儿、认同幼儿比成人更会玩;取决于教师是否愿意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看到并接纳幼儿游戏过程中大量的学习与发展,是否发现不同幼儿在经验、能力上具有差异,能否捕捉到生成教育的契机……当然,归根到底,这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取决于教师能否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